AI 摘要

液态玻璃的光影下,暗流涌动。macOS 26 Tahoe带来了惊艳的Spotlight革新与跨设备协同,却也让Mac滑向"iPad化"深渊——混乱的触控式UI、被移除的启动台、割裂的视觉设计,以及中国区缺席的AI功能。当专业生产力工具沦为移动端思维的试验场,我们不禁要问:苹果的大一统梦想,是否正在吞噬Mac的灵魂?

零、液态玻璃的光影下,是太浩湖底汹涌的暗流

自2020年苹果宣布向Apple Silicon过渡以来,macOS的每一次迭代都展现出了Apple软硬件结合的强大优势。从Big Sur的视觉革新到Sequoia对AI以及生态同步的整合,我们见证了一个愈发强大、统一且高效的生态系统。新发布的 macOS 26 Tahoe 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全新的液态玻璃设计语言、加强后与工作流深度融合的 Apple Intelligence、提升体验的 iPhone 与 Mac 的无缝协作。然而在数周的深度使用后,我却感受到一种矛盾的割裂感:它在功能层面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跃升,却在交互哲学与效率上滑向令人不安的「iPad 化」「触控化」深渊,甚至不惜以牺牲 Mac 的独特性和用户自主权为代价。

一、进步:效率引擎的实质飞跃

我卸载了Raycast和Alfred——聚焦搜索/Spotlight 的终极进化

Tahoe 的 Spotlight 不再是简单的文件检索工具,它的更新全面对标第三方工具Raycast和Alfred,无论是快捷指令还是剪贴板历史。苹果现在更希望用户把它当作系统的操作中枢。现在聚焦搜索可与应用内置功能直接产生互动,输入「发送」即可直接调出邮件或信息界面并填充收件人;其他指令也可与MS Office和其他生产力应用联动。

而且,现在可以在聚焦搜索中配合快捷键(Cmd+1 至 Cmd+4)在应用、文件、操作和剪贴板历史子菜单间无缝搜索,大大提高了键盘操作的效率。而且剪贴板历史的加入更是一大升级,它能记录你所复制的文本、图像甚至文件路径,并且支持iCloud跨设备同步调用。

iPhone 真正“住进”了 Mac

不仅有新增的独立电话应用加入新系统——来电显示、通话记录与快速拨号完全融入桌面;而且灵动岛——实时活动也来到了Mac上——再也不用拿起手机来看外卖进度了,iPhone灵动岛上的内容会实时显示在菜单栏之上。聚焦搜索中更是可以直接找到并且唤出iPhone应用,Sequoia推出的iPhone镜像功能在新系统中进一步得到扩展。与 Windows 11 繁琐的Phone Link 设置(蓝牙配对、多重验证)相比,macOS 仅需 iCloud 账户同步即完成绑定,体现了苹果生态的整合优势。

液态玻璃:下一轮UI革新的浪潮(吗?)

macOS 26 Tahoe最直观的变化是它全面革新的视觉设计。系统采用了与iOS、iPadOS一致的「液态玻璃」设计语言,菜单栏、控制中心和系统应用都换上了半透明的"液态玻璃"外观。应用的控件全部变换为流光溢彩的玻璃,悬浮于应用内容之上,而非传统应用的「分页」设计。

苹果认为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提升了界面的层次感——当控件、按钮与内容同时出现时,悬浮在上方的半透明UI能美美隐身,让用户的注意力专注于内容本身。液态玻璃设计语言在许多场景展现了其魅力。存在于各种地方的富有立体感的玻璃——控制中心的按钮、设置中的滑块,要比以往的扁平按钮精致得多,自iOS 7的扁平设计以来,苹果终于鼓足勇气,踏出了下一个时代的第一步。

可以清晰看到,左半部的UI是悬浮于内容之上的

二、大一统的代价:混乱的视觉与交互

苹果自Big Sur以来一直致力于融合iPadOS与macOS,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无可厚非,但我对此路线持悲观态度——macOS 26 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因「融合」而生。

UI界面的移动端化:割裂混乱的迷宫

自macOS Ventura将系统偏好设置改版以来,这方面的抱怨声便不绝于耳——选项布局完全照搬 iOS,分类逻辑模糊且层级混乱,原本一目了然的功能选项被隐藏到需要多次点击才能进入的子菜单页面,桌面用户的高效精准操作需求,彻底让位于触控友好性。更别提Mac压根不支持触控。

于是不适合桌面的UI设计与不成熟的液态玻璃相结合后,我们就会目睹一场灾难。macOS设计师完全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应用新的液态玻璃特效。在各种菜单页面试水?光怪陆离的特效反而会与提高效率的初衷背道而驰。于是现在,整个系统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风格的UI,基本全都集中在右上角的控制中心,和桌面上可读性极差的小组件里,其他地方则各有各的风格,不论是系统自带App还是第三方App。

《The Verge》测试员一针见血:「相比前代 Sequoia 清晰有目的的设计,Tahoe 显得混乱而绝望」。这种设计不仅未提升效率,反而让界面元素在「玻璃装饰品」与「毛玻璃障碍物」间摇摆。

各位一定知道iPadOS 26新增加了非常高效的多窗口多任务支持,那么为了向iPad看齐,新的macOS做出了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改动——把应用的圆角曲率改得和iPad一样(仅限自带应用)。于是你就会看到:

左:Word 右:Safari

这已经不能用神人来形容了,脑袋被门夹了才能想出这样的设计——第三方应用跟进的概率小,尤其是某些空间占用紧张的应用,这样会大大降低它们的空间利用率。长此以往的结局是什么呢?变成Windows UI一样的积重难返的屎山。

苹果似乎忘记了,Mac之所以是Mac,是因为它专为专业、复杂的任务而设计。其用户界面需要信息密度、操作效率和强大的可定制性。而iPadOS则以简洁和直观为设计理念,主要面向内容消费和轻量级创作。将后者的设计理念强加于前者,只会使macOS在需要精准与专注的场合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倒退的用户界面现象,清晰地揭示了苹果所谓的「大一统」项目如何危及macOS的独立性。开发团队不再将Mac用户视为拥有独特需求的独立群体,而是将其视为庞大iOS/iPadOS用户群体的延伸。这种态度不仅傲慢,更是对Mac平台数十年发展历史的背叛。

启动台的“谋杀”:剥夺用户选择权

如果说「iPad化」的UI设计只是让人不适,那么macOS Tahoe彻底移除启动台功能的决定,则无异于赤裸裸的「谋杀」,是对用户选择权的剥夺。

是的,那个自Mac OS X Lion时代起就开始陪伴我们的,有15年历史的启动台,现在被毫不留情地移除了。用户能且仅能通过聚焦搜索(Cmd+Space)或程序坞打开应用。强制用户适应新的聚焦搜索。这对习惯鼠标点击启动台的普通用户尤其不友好,更剥夺了自主选择交互方式的权利——新的应用程序资源库基本复制于iOS和iPadOS的应用资源库,也就是说剥夺了用户自主安排布局的权利,且新资源库的页面大小相对于原启动台大大缩小,(Win 11开始菜单:想我了吗)这种以简化之名行删减之实的做法,暴露了苹果对“统一体验”的偏执正凌驾于用户习惯之上。

苹果在此次决策中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应当具有包容性,为不同使用习惯和技能水平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你可以在设置中默认移除Dock上的启动台,也可以建议用户使用更高效的Spotlight搜索,但直接将其从系统中移除,剥夺那些喜爱并依赖它的人的选择权绝不是最好的选择。用户应该拥有定义自己工作流的自由。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中国困局

最后,我们必须谈到一个老生常谈却在每次的系统更新中都变得愈发刺眼的问题——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迟到与缺位。

对大陆用户而言,Tahoe 最重磅的更新沦为画饼。Apple Intelligence 的全套功能(实时翻译、写作辅助、图像识别等)在中国大陆区集体缺席。自一年前Apple Intelligence概念发布以来,全球数亿苹果用户已经享受到了由AI驱动的新功能。无论是智能写作辅助、图片内容识别与编辑,还是那个能理解复杂语境的下一代Siri,都极大地提升了苹果生态的「智能」含量。然而,对于占据苹果全球市场重要份额的中国大陆用户而言,这一切都如同镜花水月。本土化适配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国区苹果产品的硬伤。

我们深知全球不同地区在数据安全与隐私法规方面存在差异,也明白寻找合适的本地合作伙伴需要时间。然而,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大陆的用户仍在无限期地等待这项核心系统功能的上线。这不仅仅是功能上的缺失,更是一种被区别对待的感受。我们购买了相同的昂贵硬件并支付了相同的价格,却无法获得完整的、应有的软件服务和使用体验。苹果官网的广告词永远是「为Apple智能预备好」,但从来没有详尽的发布时间表。当库克在发布会上描绘着Apple Intelligence如何「改变一切」时,身处中国大陆的我们,却只能互相大眼瞪小眼。苹果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更积极、更透明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让其庞大的中国用户群体年复一年地「望梅止渴」。

三、总结:站在大一统的十字路口上

Tahoe 的问题本质是开发团队过度整合的恶果。iPadOS 与 macOS 团队的合并,表面上为统一设计语言,减少系统开发人手,实则导致 Mac 的桌面基因被移动端思维侵蚀。大圆角、宽间距、半透明菜单——这些在 iPad 上提升触控体验的设计,在键鼠操作的 Mac 上沦为低效的视觉装饰。

资深科技评论员 Jason Snell 的批评尤为尖锐:「苹果声称液态玻璃是为内容打造的画框,实则将用户内容扭曲为界面装饰品……许多场景下界面与内容相互干扰直至双双失效」。当 Finder 的工具栏因半透明效果降低图标辨识度,当设置应用的触控式布局延长设置时间,这种「统一」是否值得?

macOS Tahoe 26 是一套强大却分裂的系统。Spotlight 的革新、跨设备协同的提升证明了苹果仍能打造顶尖生产力工具。但其设计语言与交互逻辑对 iPad 的亦步亦趋,加上对中国用户的区别对待,让这次变革般的更新蒙上了一层阴影。液态玻璃或许在营销幻灯片中闪耀,但日常使用时,它折射出的更多是苹果桌面愿景的迷茫——当 Mac 越来越不像 Mac,我们如何才能Think Different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